中房报·城镇
A+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解读(一) :定位体育产业 划出发展跑道

2019-09-19 18:23

2019年9月2日,发布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引发各界关注。这是继2014年46号文5年之后,国务院再次重磅发文,这历时2年编制的文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国家体育发展战略。  

纲要的中心是:体育强国成为国家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路径。强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体育强则中国强。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纲要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但明确了体育产业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并且细化了发展体育产业的路径和抓手。  

与体育产业相关的重要信息,以下五大方面值得关注。  

体育产业成为体育强国战略三驾马车之一  

在国家战略层面,体育产业成为体育强国战略的三驾马车之一  

纲要提出的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到2050年由体育大国迈进体育强国。而实现这一目标要三位一体全面发展体育,这体育战略的三大方面就是: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纲要列出的体育强国战略的三大任务就是:  

1.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2.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  

3.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纲要梳理了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关系。把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三者的层次出清晰的定位。体育产业是体育强国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这一定位符合之前总局传递的总书记的三位一体的体育强国战略:“体育强国建设要做到‘三位一体’,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在经济层面,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是经济新动能  

纲要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这是继46号文提出的2025年体育GDP实现5万亿之后,进一步明确了体育产业的重要地位,把体育产业的意义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46号文提出体育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力量”。而这一次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体育产业更大、更活、更优,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纲要还提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把体育产业作为经济转型新动能的重要方面,是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  

政府强力主导  

在政府执行层面,强调政府部门的使命和政策扶持  

1.体育强国是政府部门的共同使命  

纲要强调建设体育强国需要政府强力主导,从组织机制层面提出,所有政府部门都要统筹协调,共同担负起体育强国建设的责任。  

为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要建立目标任务分解考核机制,体育不再是体育部门自己的工作,而是所有政府部门的共同使命。  

加强组织领导。体育、发展改革、财政、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教育、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科技、民政、外交、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残联等部门和单位要建立目标任务分解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如期完成。  

2.体育总局的牵头引领  

纲要特别突出体育总局的引领作用,要强力牵头引领。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任务的分解和考核,主导方或者由体育系统强力牵头引领,或者把体育强国建设任务作为地方主政领导的职责。  

一方面把体育产业工作纳入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机制框架,同时赋权体育产业政策纳入示范城市称号的评比,朝着推出“体评”(体育强国建设评估)机制进了一大步,也可看作对于体育部门赋权。。  

将体育产业工作纳入国务院全民健身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框架。鼓励各地建立体育产业部门协同机制,将体育产业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纳入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的评比。  

3.政策扶持,为体育产业保驾护航  

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缺少有效的支撑政策,主要体现在财税支持,和土地及人才保障方面。纲要强调财政和金融的支持,落实土地的保障。  

在财政支持方面,纲要明确责任在地方政府主体,要求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力度。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体育强国建设。合理划分地方各级政府在体育领域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明确地方主体责任。  

加大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力度。  

在土地保障方面,纲要要求把体育项目场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并对于下一步开展体育产业的专项规划,包括体育特色小镇、体育综合体的规划预留了空间。  

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完善建设用地标准,在国家土地政策允许范围内,保障重要公益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设施、项目必要用地。  

提高体育现代服务业能力  

在产业模式层面,以跨界融合模式,引进市场力量,发展体育现代服务业  

1.扩大体育消费,发展体育现代服务业  

纲要明确了体育作为现代服务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重视体育消费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体育消费能够带来的客户粘性。这对于当前普遍衰退的传统零售商业,以及缺乏深度体验的观光旅游业,都是最有价值的吸引力。  

扩大体育消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体育消费粘性,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供给,激发大众体育消费需求。拓展体育健身、体育观赛、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促进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  

2.提倡跨界融合  

纲要基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特殊性,提出跨界融合发展的理念,鼓励体育旅游、体育与互联网、体育与装备制造的跨界融合发展。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推动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促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  

3.重视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纲要再一次强调对市场机制的重视,对于结合社会力量,引进企业主体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视。  

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更好发挥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重要作用。  

4.打造公共服务体系  

纲要列出一系列的体育重大工程,加大体育政府购买的力度,预示着政府将会高投入立大项,为实现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进一步打造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以空间载体为关键  

在空间载体层面,提出了4大类型项目,强调利用城市闲置空间。  

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目标,更需要切入点,打造能够承载体育产业的空间载体,是发展体育产业的核心引擎和抓手。纲要提出了四种类型的产业空间载体,其中两种是第一次提及的全新概念。  

1.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  

纲要继续推动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把体育综合体作为承载体育服务与体育消费的重要载体,也是应对消费升级和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  

推进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在全国建设一批体育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的体育服务综合体。  

2.打造体育特色小镇  

纲要提出建设体育产业升级工程,鼓励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并且督促尽快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样板。  

稳步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开展定期测评,实行动态调整,打造10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小镇样板。  

3.建设运动休闲特色乡村  

纲要中的一个新提法是,建设运动休闲特色乡村。通过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对休闲运动主题的打造,做好城市与乡村互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紧密结合美丽宜居乡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鼓励创建休闲健身区、功能区和田园景区,探索发展乡村健身休闲产业和建设运动休闲特色乡村。  

4.利用城市空置场所  

纲要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创新理念,是要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出对城市闲置空间的利用。  

加强城市绿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健身公园、社区文体广场以及足球、冰雪运动等场地设施建设,与住宅、商业、文化、娱乐等建设项目综合开发和改造相结合,合理利用城市空置场所、地下空间、公园绿地、建筑屋顶、权属单位物业附属空间。  

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体育场所,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有序促进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做好城市绿地与闲置空间的利用,既拓展了体育服务的空间,也为城市更新带来新的机遇。体育空间场所的建设和拓展利用,给“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功能修补)工作,提供了新的产业方向和业态主题。  

这一改造利用方向,为众多的城市存量物业,打开了盘活与升级的大门。也为城市更新,工业遗存改造等项目提供了全新的商机。大量的缺少体验性参与性内容的公园绿地、景观和观光空间,不但无运营收入,还需要财政补贴。通过体育产业导入,拓展体育服务和产业创新功能之后,能够实现多方共赢。  

在此倡导下,全国大小城市将出现无数的空间改造机会,出现大量可以运营的体育服务项目,值得投资开发建设企业和城市消费服务运营领域的人士关注。  

结语  

纲要囊括了近年来中央及各部委关于体育战略和体育产业发展的所有文件涉及的主要政策内容,是对以往不同时间、不同层面的指导意见的梳理汇总和提升。纲要不但进一步明确了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目标,更具体化了路径、抓手、节奏,是目前指导体育强国建设工作最全面的纲领性文件。纲要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突出改革创新。提出开放办体育、吸引社会力量办体育、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利用城市闲置空间资源等改革创新的新思路、新办法。纲要的发布,必将对体育工作有极大推动,地方政府将会更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出台针对体育产业的鼓励政策。体育产业爆发的时代即将到来!

微信图片_20190919181944.png

编辑:本站编辑
标签:体育小镇
0
0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